长江日报讯有排面!昨日,20名两院院士、100余名行业领军企业高层聚首江城,与武汉市共话创新合作。或加盟,或坐镇,或投资,或进驻,一同为英雄城高质量发展献智出力。
6月20日,“助力英雄城 共创新辉煌·武汉理工大学专场”活动在汉举行。这是近年来武汉市举办的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引资聚智活动之一,此次活动成果丰硕,武汉校地达成多项战略合作。
“将院士、高端人才、领军企业都引到武汉来!”拼搏赶超创新发展,武汉有信心,有魄力。
市招商办介绍,以理工大为首站的招商引智系列活动,旨在通过我市与各大高校在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合作共赢,构建“城市+大学”发展共同体,为落实“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提供新动能。
院士校长企业家汇聚武汉, 力挺英雄城创新发展
“助力英雄城 共创新辉煌·武汉理工大学专场”活动成功举行。长江日报记者 高勇 摄
“武汉发展态势强劲,创新气场强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赵东元,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总经理江毅,东风汽车集团总经理杨青等多位院士专家及中央和世界500强企业高管,在活动致辞或接受采访时,纷纷表达了对武汉再创发展辉煌的看好,愿意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为大武汉创新发展贡献资智。
院士多、校长多、名企多、校友多,武汉开启“招商引智”,硬核、大气。
“尤其是院士,此前同类活动,很少一次性请来过这么多。”市招商办相关负责人说。这一方面是因为武汉高校众多,院士云集,科创资源足够“硬核”,加上雄厚的产业基础支撑,尤其是今年出炉的全市产业规划地图,对科学家们颇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在材料、交通、船舶、汽车等领域拥有国内顶尖学科资源的武汉理工大学,对院士们具有不俗的招引力。
从资智回汉到资智聚汉, 招商引智全面升级
疫后重振的武汉,正扬帆启航“十四五”新征程。市招商办介绍,新形势新格局下,武汉愈加重视对重点产业领域高端资智的引进,因此今年在招商引资活动的基础上,加入了招才引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今年4月,武汉有关市领导就曾来校拜访,表示希望尽快把握外交部推介湖北之机,利用此前‘双招双引’经验,开展招商引智高校专场活动,借助高校学科优势和社会资源,带动更多资智回汉。”武汉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说。
理工大校友资源丰富,特别是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众多。仅仅一周后,市校双方就敲定联合举办专场活动,还组成合作专班共同筹备。双方克服了时间紧、头绪多等困难,每周紧密沟通,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据介绍,今年武汉的“招商引智”活动与往年同类活动相比,有了全方位升级。
首先是组织方法的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校友招商,而是在高校校友基础上,聚院校资智,举校友之力,全面扩大了校友“朋友圈”。既要有高校校友资源,还要有高校“朋友圈”资源,变“资智回汉”为“资智聚汉”。据了解,此次理工大专场活动参会者中,理工大“朋友圈”资源就占到了约一半。
除邀请大量知名企业高管外,还充分利用高校学科资源,围绕我市“965”产业集群发展,邀请来了众多院士和顶级专家,包括一批外地著名高校校长,以及武大、华中科大等十余所本地高校校领导,为武汉发展献计献策。据统计,此次活动参会者中,高层次人才超过了半数。
“今年首场‘招商引智’活动,目标瞄准了‘4个一批’:一批院士及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端专家、一批央企及行业领军企业、一批高层次人才、一批招商及人才项目。”
产业联盟+校地合作, 助推优质资源转化落地
同时,今年的高校专场活动,以“优质项目+高端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的形式,在见实效、促落地上进行了有力创新。此前同类活动,多是引进项目和人才,聘请一批招商大使和招才顾问。今年则将武汉“965”产业和高校优势学科进行了深度嫁接,成立了多个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将高校及校友企业的项目、资源与各区充分对接,加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使更多优质资源落地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表示,理工大始终坚持共建共享、融合发展、互惠共赢,与武汉共同打造了城市与高校共荣共生的合作典范。接下来,将进一步聚创新发展之势、集高端人才之智、汇行业企业之力,进一步积极推动母校与校友、学校与行业更加命运与共、交融共生,进一步促进“智”与“资”协同发力、“产”与“教”融合发展、“校”与“城”合作共建,助力武汉再谱新篇章,携手各方共创新辉煌。
校地合作
共筑“武汉+大学+校友”同心圆, 多城区与理工大“滚雪球”式合作
当天活动现场共签约54个重点项目。其中,投资项目16个,签约金额703.14亿元;意向协议项目38个,意向金额1651.77亿元,涉及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交通物流、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数字经济和新材料等领域,充分彰显了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和主干特色学科优势,也为我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注入强劲新动能。
武汉经开区及汉阳区、青山区、洪山区、新洲区等多个城区分别与武汉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各区产业项目与高校资源充分对接,引入高端资智开展技术研发,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助力产业升级。或是由大学直接参与,或是在大学牵线搭桥下与行业企业合作,合作内容覆盖科技平台建设、核心技术开发、项目推进、人才引进等等。
市招商办介绍,签约后,高校与武汉市的合作更“实”了,相关项目根据武汉市产业布局,有针对性地落地到了城区。并且,这些签署的合作协议期限多为5年以上,意味着高校、企业、地方政府之间会是一种长期合作,高校、企业将为地方发展持续性提供成果和支持,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促进科技成果在汉转化
活动现场启动的武汉氢能产业促进联盟设在了青山区。该区正积极引入理工大及行业企业资源,全产业链建设武汉氢都。包括与理工大合作成立武汉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及建立青山区氢能产业基金,建设氢能产业园等。其中,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除开展技术攻关和创新成果产业化外,还将大力推进氢能产业及相关装备检测平台建设,力争建成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的国家级检测中心。同时,还将合作制氢加氢一体化及产业链配套、氢能综合利用、加氢站及其专业设备制造基地、燃料电池系统及核心零部件产业化基地等一系列全产业链项目。通过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基地,力争“十四五”末氢能产值达200亿元。
汉阳区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成立“一院四中心”,为高质量发展植入人才科技基因。包括智慧交通(城市)研究院、新能源汽车服务研究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数字经济中心等。其中,智慧交通(城市)研究院将以城市大脑操作系统为蓝本,整合阿里生态核心技术,建设城市计算、数据处理、应用服务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科技智慧新城范本。新能源汽车服务研究中心则将围绕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服务产业,开展科学研究、规划咨询、招商推介、智力支持等。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通过建立双向信息库,线上搭建全年不落幕的招聘平台,促进大学生留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聚焦汉阳重点产业,将不定期开展科技供需对接,发布最新科技成果和行业动态,联手破解企业技术难题,建设高质量的知识产权运营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推动重要产业项目投资布局, 加快产业技术发展
武汉理工大学“三院”、东风自动驾驶领航、武汉弗赛特科技氢能、智能网联移动机器人、招商蛇口商业综合体等5个项目与武汉经开区签约,涵盖智能制造、商贸服务、新能源等领域。其中,理工大“三院”包括新能源汽车工业技术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生学院。依托高校技术人才优势,突破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系列核心技术,支撑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人工智能理论及算法、智能网联汽车、先进智能交通技术、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智能康复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建设研发中心,加快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发展。项目总投资额约50亿元。
东湖高新区签约东方骏驰新能源汽车精密零部件研发生产基地、厚朴科投基金、盛世集采Saas供应链管理平台及光谷创新配套服务项目等5个项目。其中,盛世集采公司是理工大校友企业,聚焦于企业级供应链系统支持,建设行业及区域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企业综合运营管理成本。东方骏驰为国际头部车企和零部件供应商,此次项目将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转向系统、安全系统等产品的研发和量产,实现新能源转型。厚朴科投基金(筹)将围绕医疗大健康产业生态链,对生物基因、创新药、三类医疗技术、高端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服务等关键核心领域进行投资,总规模200亿元。
人才引进
理工大引进百名高层次人才, 近3000名毕业生“就在武汉”
除一批合作项目签约外,人才引进亦是此次专场活动的亮点。活动现场,5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4名武汉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分别与理工大和武汉市有关单位、城区,签订人才引进协议和就业协议。这也是武汉市首次在同类活动中,引入大学毕业生就业签约环节。
据了解,此次活动共引进100名海内外知名高校高层次人才。包括13名国家级“四青”人才,以及60名来自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博士。除理工大外,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会进入武汉市工作,服务地方建设发展。
近年,理工大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获批数再创新高。尤其是院士推选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3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
同时,大学毕业生留汉比例越来越高。近年来,理工大每年都有2000余名毕业生留汉就业,除了武汉市本身的区域优势、发展空间等吸引力外,学校的支持引导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疫情后,该校在推动学子留汉上下了大功夫。一方面深入宣传贯彻大学生落户、住房、培训等留汉就业创业政策,将武汉市对人才的关心关爱和重视传达到每一个毕业生。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深刻讲述“封一座城,护一国人”的感人故事和“举一国人,帮一座城”的大爱深情,激励学子留在武汉,建设武汉。
“今年,学校留汉工作的毕业生达到了近3000人,将为地方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和才智。”理工大相关负责人说。
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Bootstrap